用户中心
· 企业空间 首页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直播 | 专题 | 智能制造 | 论坛| 在线研讨会
易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企业空间 > 新闻 > 正文
  • 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双翼
  • 发布时间:2015/12/12 13:12:19   修改时间:2015/12/12 13:12:19 浏览次数:1020
  •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十年,越来越多印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低廉的价格强烈冲击着世界各地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强盛极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向世界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东方的巨龙正在苏醒!但是拨开表面的迷雾,往更深层次看,我们离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的强大建立在极大的人口红利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这些优势总有一天会耗尽,到那时,“大”将不再是优势,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负担。近些年来,这样的趋势逐渐明显: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我们的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缺失;低端产品领域,市场趋于饱和,销路不畅且竞争激烈,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也在不断的压缩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中国的制造业再一次来到悬崖边上,要想安全着陆,我们需要一双坚强的翅膀。


    以人为本一直是中国先辈的智慧结晶,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基数,按理说,这应该是我们的优势,可惜我们并没有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绝对的胜势。阻碍中国的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有两头拦路虎,制造能力不强以及创新能力低下。归根结底是人才的不足。

        在制造能力方面,我国目前制造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等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短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的比例却相反,初级工比例最高,高级技师则比例很低。制造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方面同样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我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出口增长迅速,在钢铁等领域甚至已经跻身世界生产大国的行列。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方面,我国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小。如果用高端技术产品在世界工业生产及工业贸易中的比重来衡量的话,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处于绝对的弱势。要改变这种情况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它必须多管齐下。

    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途径,在师资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能更快掌握最新的技术,并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再次,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在教材开发上,加快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的开发和推广。政府引导在这里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组织大型院校、科研机构、成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骨干,通力合作,共同编写优秀教材,而后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精品教材的推广制度。 在教学改革上,要注重学以致用,在重视理论指导和研究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实践教学,高级技术人才不仅要理论过硬,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上来,毕竟产品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还需要实际动手操作。在教学评价上,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学校内部的评估外,要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估,比如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甚至社会上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

    企业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优秀的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员工有更好的机会去接触最新的咨询和技术来提高和充实自己。同时企业应该提供良好合理的晋升通道和薪酬制度,使得人才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展现,使得更多人的有成为人才的愿望。最后保证一个广阔的平台让职员尽情的展现自己,保持一个竞争的环境来刺激员工的成长,并用规范的制度去保持企业的稳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的进步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科技的进步已不仅仅局限于硬件设备的更新,我们在赋予产品更多物理性功能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这些功能如何能更好的运作,如何能更简单的运作。科技创新无处不在,我们已经从开发一个新的功能到不同功能的集成使用,并试图通过不同的组合达成不一样的产品体验。人们情感上的诉求在不断的被放大,我们渴望交流和理解,而不单单只是冰冷的数据和信息。而这一切都是软件赋予产品的功能,缺少了软件的指挥和操控,设备无异于麻木不仁缺少灵魂的躯壳。软硬件的完美结合就是智能生产的核心以及完美展现,只有智能化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柔性生产和透明工厂,只有智能化生产才能在较低的成本下保证生产的灵活性。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这个领域走在了前列,例如易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MES等信息软件能极大的助力企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加强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助企业早日打造透明工厂,实现智慧制造。

    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双翼,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动力。每一个企业对于人才都应该有一种“周公吐哺”的情怀,才能“天下归心”;每一个企业对于科技创新都应该有一种朝圣者的虔诚,才能走上神坛。我们共同祝愿,越来越多的企业能插上这双翅膀,让祖国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 企业介绍
  易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领先的工业4.0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打造透明工厂,实现智慧制造”为宗旨,聚焦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食品、制药、机加、家电、能源、物流等行业,为制造企业智能改造落地提…  更多>>
  • 产品分类
  • 该公司暂未设置产品类别
  • 联系方式

易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人:wangli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陈家林9号院华腾世纪总部公园H座3A-04室

邮编:100124

电话:86-10-85758101

传真:

公司网址:http://www.ewininfo.com

  • 该空间手机版

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访问该空间手机版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陆,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点击这里注册.
  • 网友反馈
  • 闫于海 在2024/4/9 16:16:00留言
  • 留言类型:我让贵公司产品销售人员联系我,
  • 详细留言:汽车厂Andon系统&AVI&OT 网络
  • 李先生 在2021/1/13 13:33:00留言
  • 留言类型:我想得到贵公司产品的价格信息,我让贵公司技术支持人员联系我,
  • 详细留言:AVI ANDON 智能控制系统
更多请进入空间管理中心查看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18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