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汇川技术在苏州举办了一场解决方案竞争力发布会。
我们看到,通过这场竞争力发布会,汇川技术正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这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正在拥抱一种崭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实质,正是一场本土自动化企业剑指“技术话语权”的觉醒之旅。
中国厂商,开始描绘自己的“智能工厂”
在本次会议上,汇川技术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挑战,其一是对单设备效率的深入挖潜,其二是传统产线面临的柔性生产挑战,其三则是“数据孤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约。
这三大挑战背后,核心的题眼都是数据。分散在工厂各个环节的数据,要么没有被充分采集,要么无法通过标准化实现互联互通,难以为系统协作、设备效率提升和产线的柔性化运行提供信息支撑。与此同时,蕴藏在工艺数据中的专业经验和洞察往往也无法得到有效沉淀、积累和复用,沦为企业留不住的“指间砂砾”。
这些挑战,就像一把把锁,不仅锁住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反过来也在不断消磨着企业转型的决心与信心。
应对这些挑战,汇川技术提出了面向数智工厂的下一代架构,以及作为实际支撑的“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
其中,除了汇川技术齐全的自动化硬件解决方案外,还包含工业数字化平台InoCube、标准化编程平台InoQuickPro以及全场景智能化工业控制软件平台iFA Evolution等软件平台。
不仅如此,在这些软硬件平台之间“穿针引线”的,除了传统的工业通讯方式,还有汇川技术自主研发的下一代工业网络WiTSnet,其性能已经超过现行的主流工业通讯技术。
从这样的架构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本土崛起的自动化企业,究竟是如何以独立的视角来看待和构建“智能工厂”这一概念的。
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概念和架构出现在国际自动化大厂的讲台和展台上并不新奇,然而汇川技术提出“中国架构”的意义却不止于此。这意味着来自中国的自动化力量,已开始从既定技术框架下的“产品替代者”,进化为有可能影响自动化技术发展走向的“话语权争夺者”。应该说,在当下这个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市场,出现这个变化的苗头,是极为可贵的。
在这一进化的背后,汇川技术的角色和视角也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
二十多年一路走来,汇川技术其实早已告别了最为人所知的“变频器供应商”这一角色,而逐步成功转型为提供“光机电液气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并致力于成为工业数字化平台的生态底座。这样的“豹变”,不仅让汇川技术成为了中国自动化的旗舰力量,也使其实质上拥有了与国际自动化大厂“分庭抗礼”的阵势与底气。
这是一种沉积已久后的觉醒,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成为执旗者,汇川技术的底气在哪里?
那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内自动化市场,为什么是汇川技术较早形成了这样的能力,并承担起这样的先锋角色?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汇川相对独特的发展路径进行审视。无须讳言,在不少人模糊的印象里,汇川技术的成功似乎总与“内卷”、“平替”脱不开干系。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汇川真正多年坚持紧抓不放的“传家宝”,其实是深挖行业垂直场景的强悍能力。
对于汇川技术来说,只要其进入一个行业,就势必要把这个行业的Know-how和真实痛点钻深吃透,并将这些宝贵的专业知识和内植于产品的控制技术能力打包融合,形成可移植、可复用的“明星方案”。有时候,为了满足行业用户的特定需求,汇川技术甚至不惜专门投入打造行业专用机,以至于在不少人眼中,汇川技术干的这些事早已超出了自动化厂商的“本行”。
从纺织、起重、像塑、电梯,再到今天的电动汽车、新能源……这样的纵深打法,在一个个行业可谓屡试不爽。但也正是这样的积累,为汇川积攒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技术财富。今天,汇川技术针对各个行业的解决方案数量超过1000个,广泛覆盖了高端装备、先进制造、能源工业等千行百业。在此基础上,汇川还积极发力“工控+工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对全生命周期内“总拥有价值”的需求。
例如,在钢铁行业,汇川技术和鞍钢绿源联合开发的行业首台套3MW高压永磁半直驱立磨驱动系统,不仅填补了永磁电机在矿渣微粉生产场景的应用空白,还引领了矿渣粉生产装备国产化的发展方向,为推动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国产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汇川技术自研的HD3X高性能中压传动系统通过船用标准CCS 认证,应用于 "海洋石油696" 号压裂船,填补了我国海上油田压裂技术空白,其转速控制精度小于0.2%,转矩响应时间小于10ms,将压裂作业效率提升 30%,维保效率提升 60%,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再如,在锂电池行业,汇川技术推出的 PAC 数字智能控制器,首创 "工控机 + PLC + 视觉 + HMI" 融合架构,将锂电池叠片效率提升至0.5秒/片的国际一流水平,较传统方案提升 10倍的数据交互效率,使生产异常恢复时间从1周缩短至10分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并定义了行业新标准。
其实看到这里,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自动化技术“话语权”之争的背后,也隐含着市场份额与行业深度作为“压舱石”的分量。如果一家国产厂商仅仅见长于一两类自动化硬件产品的性能,而未能在广泛的行业市场中扎下根基,要推广独树一帜的“中国智能工厂架构”显然缺乏根基。
然而,有了汇川技术深植行业市场、坐拥逾千成熟行业方案的坚实基础,以及庞大的存量用户基数,却无意间为汇川技术奠定了竞逐未来自动化技术话语权的坚实基础。无论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这足以说是汇川技术为未来的自己准备的一份“最佳礼物”了。
启程破局之旅,为何正逢其时?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在中国这块拥有最丰富工业场景的热土,这种技术话语权的此消彼长、斗转星移迟早会发出萌芽。但对于汇川而言,这趟旅途为何在今日启程?
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今天的自动化市场,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很多传统的“老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在此次大会上,汇川技术突出强调了“两提四节双安全”的价值落点,即“提高效率、提升品质;节约能源、节省材料、节省人工、节省场地;保障客户资产安全、守护员工生命安全”。这样的价值落点,日益让传统的自动化手段面临“天花板”,却为新的技术趋势打开了宽阔的机遇之门。
方兴未艾的AI技术,正是汇川技术在此次大会上着力凸显的新技术布局。当自动化控制理论以及传统软件基于确定性模型的计算带来的工艺提升面临瓶颈,AI往往能够通过独特的优化、预测等功能实现进一步挖潜。
例如,在锂电卷绕环节,汇川技术利用AI技术“教会”机器感知偏差。面对仅有0.01毫米的极片厚度误差,传统设备依赖人工调整参数,良率波动大。而汇川技术的方案通过张力控制模型结合AI视觉识别,让设备能实时感知极片的微小偏移,自动调整卷针速度,将良率从82%提至99.2%,某头部电池厂因此实现年增收超过3亿元。
同理,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面前,制造型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挑战也更加复杂。除了传统的技术工人短缺这一挑战之外,很多一线工程师面临的智能化升级门槛过高,算法、编程、建模像一道道专业壁垒,将企业和个人拦在了转型门外。
在这方面,汇川技术推出的 InoQuickPro 标准化平台,经过三轮迭代已覆盖6个行业模板、超150个工艺模块,让工程师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完成智能升级,在大幅降低智能化转型门槛的同时,也使得技术的复用更加高效便捷。
最后,对“两提四节双安全”等最终用户价值的关注,显然也进一步促进了汇川技术打通“数据烟囱”、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软硬件完整解决方案架构的进程。
要实现这些综合性、全局性的价值,仅仅提升单机设备或单个垂直场景的性能也已不够“能打”,特别是像提升全厂能源效率这样的新兴需求,只有通过更大范围内的跨系统、跨流程协作方能实现,这恰恰解释了汇川技术在统一数据语义、开放架构、构建生态等方面的“破局”动机。
可见,汇川技术的这场剑指“技术话语权”的觉醒之旅,既非“为构建而构建”的应景表演,也非“脱离需求空谈概念”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相反,这场进化之旅的舞步,正精准地踩在技术趋势、行业需求和市场洗牌的临界点上,并孕育着一场仍未停止蓄势的颠覆性变革。
这场变革,究竟能够为自动化带来新机遇、新格局?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