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插块的井内插入一支监测温度计,对其在一段时间的温度进行记录,可以测定温区内的负载误差。在温度场建立后,按每次一个的速度增加温度计,同时观察校准器显示的变化、监测温度计温度。没有必要频繁地对新增的温度计进行测量,但应简单地对增加温度计的热负载进行模拟。在扰动之后,干井式校准器显示总会返回设置点温度。每增加一个负载,参考温度计读出装置将显示一个温度变化。取出显示稳定的温度计使这一过程逆转,以保证恢复到原温度。测量数据的例子如图8。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确定常见的温区负载误差,并且在不确定度计算中考虑相应的温区负载误差。

图8 利用参考探头(Ref 1)确定温区温度,同时在初始平均值处划线。逐渐增加的温度计提供热负载,
最终温区温度变化趋向环境温度。
校准器控制器始终显示原温度。
给温区添加二级参考(如图8中的“Ref 2”)可以提供用于测试负载对间接测量模式产生的影响的数据。对两条曲线进行计算得到的微分值,如图9所示。与直接校准模式相比,这种校准方式的变化较小。
温度迟滞
用于控制校准器温度的工业铂电阻温度计(IPRT)的应力变化,会使干井式校准器产生迟滞现象。尽管这种模式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但它随当前温度循环的范围而变化。当校准器在最小和最大设置点温度间循环时,范围中点处的实际测量温度变化最大。误差方向取决于设备处于升温过程还是降温过程。通常,IPRT阻值在升温过程中较低,而在降温过程中较高。当IPRT安装在干井式校准器中,作温度控制传感器使用时,控制器将其探测值颠倒,设置点温度在升温过程中较高,在降温过程较低。在范围中点处最小和最大温度差异为零到十分之几摄氏度。IPRT的设计差异或甚至是相同设计的不同元件都对中点处的迟滞误差产生影响。干井式校准器的量化迟滞误差将计入仪器偏移范围中点处的参考温度计测得的最小温度和最大温度之间的差异中。(如图10所示)。
通过对无迟滞参考温度计在校准器最大温度和最小温度间的多次循环值进行记录,可以对迟滞情况进行测量。注意越小的偏移范围造成的误差越小。实际上可能存在一个几乎没有迟滞现象偏移范围 [3] [4](如图11)。

图9 对图8中R1和R2的数据变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标准化并作图,表明热负载条件的间接模式下参考温度计和UUT之间的潜在改变。
这些改变很小,大概在测量噪声的范围内。

图10 当温度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上下循环时,干井式校准器会出现迟滞。
控制传感器PRT器件的应力引起了此误差。最大误差出现在范围的中点处。

图11 任意给定传感器的迟滞量级取决于温度偏移范围。偏移越小产生的迟滞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