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份,采访了贝加莱新任大中华地区总经理李昕先生。他在采访中也明确表达了未来贝加莱在中国的战略要点包括了本地化和AI人工智能,这是他履新贝加莱的重要工作。并且,这里的人工智能,也是本地应用研发。因此,合并就是,都是本地化战略。并且当时他说在接下来的贝加莱自动化大会(Automation Conference)中,将会发布几款新的本地化产品。
贝加莱2025年度自动化大会在上海举办,CE作为合作媒体受邀参加本次会议。我们非常关注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话题。显然,在本次会议上,贝加莱的确充分展示了其本土化的决心和行动。此报道针对这个话题而展开。
坚定的本地化战略
在这次会议,贝加莱总部管理层核心成员系数出席。包括CEO戴尧先生(Joerg Theis)、CSO舒思南女士(Susana Gonalez)、CTO席瑞(Florian Schneeberger先生)和CFO安深先生。在大会的报告以及采访环节,我们发现他们都会提到“本地化”。中国市场对于贝加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里不仅市场潜力巨大,并且,消费的不断升级。在他们看来,中国对于更高品质的经济发展,正是贝加莱的更好机遇,并且,本地化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产品贴近用户需求、快速交付及及时的服务响应,也变得更为重要。
在接受笔者的采访中,来自贝加莱全球CSO的舒思南女士就提到。在未来的5年,他们希望本地生产的产品,能够占到中国业务的80%。这显然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也表明了贝加莱的战略坚定性。
贝加莱的行动
在本次会议,贝加莱CEO戴尧和本地CTO于蓉蓉博士其实都谈到了贝加莱的本地化发展。
在戴尧的介绍中,他谈到虽然贝加莱在研发中心设置是2019年才开始。但贝加莱在中国的直接的工程应用开发服务却是自在中国开展业务即开始的。而这也是贝加莱在中国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独特业务模式,并且,也成为了今天众多自动化公司所效仿的业务模式。
图2-贝加莱全球CEO戴尧先生讲述本地化历程
在2019年成立的机器智能研究院,实际上是贝加莱在总部之外唯一的一个研发中心。在2022年又成立了本地产品研发中心(LPG),这也是贝加莱总部之外唯一设立的产品研发中心。机器智能研究院聚焦于软件的标准化封装、算法设计,包括AI的应用等。而产品研发则直接组建团队、运营与供应链,共同推进本地化产品的研发。
贝加莱大中华区技术总监于蓉蓉博士介绍本地化进程
贝加莱中国的CTO于蓉蓉博士则分享了作为本地研发的参与者,她们在中国研发的初衷及实际的产品落地。她说“最初我们的本地化来自迫切的特定行业客户需求,例如注塑机的控制器SmartMold”,但必须能够更为全局的解决整体性的产品组合适配性问题,因此,我们进行了深度的客户走访,以及团队内部、总部、伙伴等之间的交流,并制定了以控制优势结合本地高性价比硬件的组合,释放贝加莱在控制技术、软件算法、行业方案方面的优势。这包括了针对性的推出ACOPOS D1,SmartScreen系列HMI、ACOPOSinverter D57的产品,高密度I/O系列。这些产品在发布之前都已经在客户现场进行了长期的运行,以确保我们本地化产品的高质量交付。
图-会场外展示的本地化产品全系列
软件方面,提到M系列的AI产品研发,于蓉蓉博士非常自豪,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落地的、经济且安全的AI方案。它为用户带来的帮助,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并且,客户都积极的寻求在这方面的深度合作。M系列是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应用而开发的AI轻量化产品,它易于部署,且更为经济可行。它由贝加莱的当地MITC团队进行深度裁剪。事实上,AI的工业应用并非想象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熟悉工业现场,尤其是装备的工作机制,以及用户的习惯、技术的经济性、易用性多方面考量。它包括了2024年即发布的MDoctor机器健康医生,以及本次发布的MHelp-机器助手,给它取了个“小贝同学”好听的名字。MHelp能解决现场人员的故障定位、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推送等。利用贝加莱的多年知识库来训练,并轻量化部署在机器本身已有的PC控制器上。
图-现场多款新产品发布仪式
稳健前行的本地化
从贝加莱的本地化推进来看,这是非常坚定的战略。并且,其推进过程是经过长期论证,并进行了用户导向的产品设计,到全面的规划的整体部署。从笔者与现场的用户的交流中,他们对于这个改变非常满意,也有更多期待。其中一位多年合作的贝加莱制药机械行业用户说到“贝加莱的行业工艺软件、专业的算法库很优秀,结合他们的本地化产品,以及能够运行在机器上的AI助手,会让我们的机器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