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将如何改变 MES 和制造业?
发布时间:2025-08-29 www.cechina.cn
长期以来,制造执行系统 (MES) 一直是智能制造的中枢,它通过预定义的逻辑和配置来编排生产工作流程。但是,如果这些系统能够自主思考、学习和适应呢?
每一套 MES 的核心都是其数据模型,但智能层却基本处于“静态”,因为它建立在预设逻辑和配置之上。这意味着,尽管 MES 软件具备高度的可定制与可扩展能力,其运行仍受制于固定规则——而生产环境却远非一成不变。
围绕 MES 技术的这一核心痛点,Critical Manufacturing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Francisco Almada Lobo 在近日举办的 MES & 工业 4.0 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帮助制造商为即将到来的 MES 技术变革做好准备。
尽管制造业环境的动态特性早已广为人知,但Lobo强调,制造流程本身也已不再是静态。推动这一变革的主要因素涵盖全球经济问题,如新关税政策与供应链中断,以及日益增长的产品定制化需求。
这就在僵化的系统逻辑与流动的制造现实之间造成了错位,传统 MES 架构往往难以弥合由此带来的效率损失。
Lobo 认为,解决之道并非彻底替换 MES,而是为其引入AI智能体(AI agents)——它们能够在运行中持续学习、自我适应并实时做出智能决策。但他同时指出,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具备两大关键要素:接受AI智能体作为必然趋势,并制定强大的数据与架构策略予以支撑。
指数级增长vs.对数级进化
尽管著名未来学家、人工智能先驱Ray Kurzweil的预言似乎与 MES 议题不相关,但其技术观的核心正是“指数级加速”这一特质。Kurzweil曾将技术比作“重力”,一种不断加速的力量。
在其2005年著作《奇点临近》中,Kurzweil指出:2000年代初花费1000美元购置的计算能力可媲美昆虫大脑,到2010年则可匹敌小鼠大脑。他预测到2050年,同等投入将能提供相当于全人类大脑总和的计算能力。
这种指数级跃升催生了 HubSpot 创始人Scott Brinker 所提出的“Martex 定律”。该定律认为:技术呈指数级演进,而组织却只能以对数级缓慢进化。两者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使得普通企业几乎难以跟上技术的脚步。
Lobo说,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战略技术采用、组织敏捷性,有时还需要革命性思维。企业必须敢于从根本上重新构想自己的运营方式,并不断追问:“如果我们今天从零开始,会怎么做?”
制造业必须关注的三波 AI 演进
正在制造业展开的 AI 变革,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浪潮,每一波都在前一波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第一波:经典机器学习
约始于 2007 年,采用回归、决策树、聚类等技术,作用于结构清晰的数据。尽管自 2010 年起这些能力就已普及,但大量制造企业仍未充分挖掘其潜力。
第二波:大语言模型
始于 2017 年 Google Brain 团队发表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该论文提出了 Transformer 架构,彻底革新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随后,2020 年的 GPT-3 与 2022 年的 ChatGPT 相继问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本生成、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
第三波:AI 智能体
Lobo认为,AI 智能体正代表当前最前沿。与前两代不同,“AI 智能体不再只是被动执行指令,而是能够自主推理、规划并完成复杂任务。”
图1:制造数据平台,连同 MES 和IoT互联,是 Lobo所说的"智能制造的三位一体"。
数据平台之基
现代制造技术与 AI 赋能技术之间的鸿沟在于:传统的事务型制造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从未为 AI 工作负载而设计;AI 需要海量且多样化的数据集,涵盖图像、文本、日志以及传感器流。同时,AI 既需要历史数据,也需要实时流数据的接入,才能做出即时响应。
为满足多源数据需求,诞生了一类全新的系统——制造数据平台。Lobo将其称为“智能制造的三位一体:数据平台 + MES + IoT互联”。
为深入理解这一概念,需认识到:来自制造工厂多传感器与设备的物联网数据,需要MES进行情境化处理并解决时间戳同步等关键问题。
“企业级数据湖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Lobo强调,“我们建议以MES基础架构为模型核心,使企业从部署之日起就能高效运用AI模型。之所以如此主张,是因为MES可能是构建数字孪生的最强劲基石之一。”
图2:缓解大型语言模型“幻觉”问题的三种技术。
建立对大型语言模型的信任
众所周知,大型语言模型(LLM)可能出现“幻觉”现象——即兴编造回答,且在不同使用场景间会遗忘关键信息。考虑到这一点,Lobo表示许多人曾质疑他为何主张将LLM作为MES系统核心大脑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种让我们克服LLM幻觉问题的技术是检索增强生成(RAG),”Lobo 说,“通过该技术我们能将MES知识库嵌入系统,使AI借助RAG查询数据,为LLM提供理解上下文并生成响应的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微调(fine-tuning)。Lobo认为,这是为AI补充语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而言,我们选取预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通过特定数据集进行二次训练,使其适应特定领域。”
第三种方法是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通过精心设计输入文本,战略性地引导LLM的输出结果——通过调整措辞结构并与其互动,最终获得期望的输出内容。
图3:如何让MES数据为AI智能体所用。
智能体架构革命
如今,随着上述 AI 工具和方法的普及,Lobo 阐述了 Critical Manufacturing 如何让 MES 数据为 AI 智能体所用。
“在 2024 年 11 月 Anthropic 推出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之前,这个过程极其困难,”他说。“MCP 旨在统一 LLM 与外部工具的连接方式。虽然 LLM 本身只生成文本,但这些文本可以为 MCP 客户端提供指令,让它访问服务器并从与 MES 相连的 API 获取数据。由此,MES 的全部能力被带到 AI 智能体面前,LLM 也开始更像一个‘大脑’。”
借助这一能力,AI智能体就能基于设备状态实时做出局部决策:重新排程、应对中断或即时优化生产。
下一步是让这些 AI 智能体在需要时协同工作。Google 最近为此开发了一项新协议——Agent-to-Agent,使智能体之间可直接“对话”。
“在极复杂的场景下,我们很可能会引入所谓的‘元智能体’,”Lobo 表示,“设想一下:一套拥有 UI 和业务规则的 MES,再接入一支智能体团队。这些元智能体能实时洞察系统状况,并向人类提出优化建议以供审批。关键在于,这一过程带有记忆。记忆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学习飞轮:智能体给出建议,人类决定采纳与否,AI 会评估结果有效性并据此学习。记忆会随着行为不断调整,于是每一次循环,智能体都变得更聪明。”
安全考量
当然,在制造业中让 AI 参与关键决策,最大的担忧之一是如何确保安全机制到位。对此,Lobo 指出了三种可行方法:
· 防护栏(Guardrails):本质上是一个策略边界,明确规定智能体能做或不能做的事。这些边界可以涉及安全、合规或运营限制。
· “人类在环”(Human-in-the-loop):保留人为干预机制,由人类对智能体的行为决策承担责任。
· 决策追踪(Decision trails):记录并解释 LLM 得出某个结论的全过程,以便事后审计。
适应悖论
当前 AI 的发展速度催生了所谓的“适应悖论”:技术越先进,组织学习和落地的时间反而越短。如果回顾一下 LLM 领域的演进节奏便可窥见一斑:ChatGPT于2022年11月公开发布,2023年末出现大型推理模型,2024年11月发布MCP,2025年4月推出智能体间协议。
“这种加速度意味着制造企业必须现在就着手准备 AI 智能体的集成,”Lobo 强调,迟疑者将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而后者正利用这些能力实现动态生产优化、智能异常处理以及自主决策。